导语:脑梗塞,是因供血障碍导致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对国人而言,脑梗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梗患者超万,排在世界首位。而相比于美国,高出了2.5倍,这样的数据让人震惊,也让人不解。
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脑梗塞这种疾病,脑梗塞发生后,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出现了极大的改变:不能自理,甚至留下了永久的后遗症。
01为何我国脑梗塞的发病率偏高?
1.饮食不当
临床案例中,50%以上脑梗死患者,对高胆固醇、高油脂、高糖、高盐食物情有独钟。医学专家明确指出,长期保持上述不良饮食习惯,血脂、甘油三酯、血糖、血压指标则会持续性上涨。
久而久之,心脑血管损伤程度加剧,血小板非常规凝聚,导致血脂斑块生成。附着在血管壁上,血液浓稠,流通不畅,堵塞情况时有发生。
2.长期熬夜
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长期熬夜,不规律的作息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容易造成血管痉挛,血脂上升。
而且熬夜还会增加身体负担,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脑梗的发生几率,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因过度熬夜猝死的消息有很多。
3.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导致近些年发生脑梗塞的一个重要诱因,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因为长时间的血压控制不佳,让自己的动脉壁出现透明变性。
从而让动脉内膜破裂而让血小管附着,进而形成血栓。在形成血栓后让血管被堵塞,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引发脑梗塞。
4.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远端小血管会处于闭塞的状态,引起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脑细胞坏死,引起脑功能的损伤。
02神经内科主任:脑梗来临,2个月前身体会有“暗示”,要引起重视
1.短促而强烈的头晕
头晕是脑梗塞前的典型症状之一,原因是脑组织供血不足。发生脑血管堵塞或闭合,会对血液循环,特别是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引起头晕。
这种眩晕的特点是短暂、剧烈、“一过性”,短时间内会自行缓解。但眩晕感强烈,患者会感到头重脚轻、头晕目眩。
2.频繁打哈欠
根据临床数据统计,有近一半的脑梗患者在两个月前都出现过频繁打哈欠的现象。氧气是以血液为载体的,脑血管出现了堵塞,血液供给不足,氧气的供给也会减少。
这是脑组织在供氧不足的状态下,就会通过机体发出应急感应,通过频繁打哈欠的方式来满足氧气的需求。
3.出现走路不协调或醉酒样蹒跚
脑袋和平衡力息息相关,要是大脑出现异常,那么走路的步态会异常别扭,而且给人感觉失去平衡度:就像喝醉了酒!
中医上来说,这是体内“风”动的象征,因为风具有引动特性,风邪如果侵犯大脑,或者风邪在人体发展旺盛。
那么身体将会发生特别异常的行为,又比如忽然眼皮跳动。又比如肌肉时时刻刻蠕动,又比如忽然抽搐等。
4.视力严重下降
在生活中,用眼过度、远视或近视,都会使人视力下降。但如果视力出现急速下降的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可能是脑梗来临的前兆。
当脑部血管受阻,会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降低晶状体对视力的调节能力,使人出现视力急速下降的症状。
血流堵塞,长期供血不足,会加速眼部血管病变。严重的话,会导致视野缺失、复视,甚至失明。
5.语言沟通受阻
脑梗在发病之前,由于脑部供血不足会对语言神经中枢造成伤害。患者会出现谈吐不清,听不清对方的话,严重的影响了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建议患者当出现这种症状时,一定要多加留心了,可能是脑梗逐渐向你走来。脑梗一旦发作,对人体危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大意,日常生活中要及时观察身体的异常变化,避免危害身心健康。
6.手脚麻木,身体不太灵活了
脑梗出现的早期,有些人有手脚麻木,身体变得不太灵活等症状。当一个人手脚经常麻木,身体不太灵活时,平时想要拿个东西可能都拿不稳,走路时也容易跌倒。
这些情况的出现,也不要不当回事,这也是大脑缺氧,脑梗死可能要出现的表现。
03如何预防脑梗?
1.睡眠作息要规律
上述已经说到脑供血不足,一定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障碍出现。所以大家必须要早睡早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缓解睡眠受损的情况。
若是睡不着可以在睡前泡泡脚,洗个热水澡,或是喝一杯热牛奶,吃几粒褪黑素等,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2.适当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运动不仅能够使人放松心情,塑造体型。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维护人体健康。
所以,运动具有疏通血管,以及帮助人体排除代谢废物的功能。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梗发生几率的。
3.控制好三高
三高是指血糖、血脂、血压,如果三高一直降不下来,就会损伤血管,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血管硬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动脉斑块。
所以,有三高的朋友,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自己的三高指标,预防脑梗,更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健康。
4.不抽烟,不酗酒
避免抽烟的原因是有实验证明,抽烟能够增加血压高患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从而增加血小板的聚集使红细胞积压,从而导致血粘度的增高。
避免酗酒的原因是饮酒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从而导致血小板增多,存在较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