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血管性认知障碍定义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演化过程,目前认为它是由不同程度认知能力下降之后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疾病或亚临床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缺血或白质疏松等)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过程。
一、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似,需科学诊断
1、定义的演变
在20世纪早期,痴呆被认为是由“脑动脉硬化”引起慢性脑缺血或脑萎缩进而出现皮质下白质变性所致,称之为“动脉硬化性痴呆症”。直到20世纪70年代,大家才认识到血管病事件会导致痴呆的发生并且通过控制血管事件的发生可以预防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的概念被提出。
不过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应用,白质病变所致的阿尔茨海默病几乎成了痴呆症的同义词,而痴呆症中血管因素被认为是少见病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提出旨在强调脑血管病和髙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都能引起认知下降,尽早发现血管病变导致认知下降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防治痴呆。
21世纪以来,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将血管性认知障碍列为影响全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综上,血管性认知障碍定义的成形经过了多个阶段,从“动脉硬化性痴呆证”、“多发梗塞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直到现在的“血管性认知障碍”。
病因从血管事件到一切血管性因素,程度从痴呆到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范围从单纯定义血管事件到血管危险因素,从痴呆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揭示了早期筛查、早期处理的重要性。
2、高危因素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相似,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两种。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患者的种族、基因、年龄及其性别。相关研究发现,老年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并且存在地理和种族差异,同是亚洲国家。
日本血管性痴呆患病率较高,反观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较高。老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研究表明糖尿病女性患者出现认知下降风险较男性高19%,这可能和绝经后雌激素和相关激素减少以及大脑结构的差异有关。
虽然本病还没有确定可靠的遗传相关危险因素,但一些家族遗传性疾病患者易反复出现卒中,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本病的发生。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教育、缺乏社会支持或交流、心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等,如目前人群中常见的饮食习惯不规律、缺乏锻炼、吸烟等不良嗜好,肥胖、三高等代谢性疾病。
以及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心房颤动、周围动脉疾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有效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防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较低的教育年限以及职业水平会增加认知衰退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风险,而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可以促进中风后认知的快速恢复。
中风会增加患者罹患痴呆症的风险并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复发中风的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出现了痴呆。血管性痴呆发病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卒中后痴呆风险的降低,若对脑缺血进行预防性治疗,预计有8.4%的痴呆可以被推迟。
亚临床脑血管疾病与血管事件不同,是“无声”的中风,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残疾,往往表现为处理速度和执行能力的下降,也可能出现轻微的步态异常。糖尿病通过损伤脑血管和血脑屏障从而增加各种类型的认知障碍的风险,其中以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最大。
中年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30年内出现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而中年肥胖会使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增加5倍,这类痴呆主要表现在视觉记忆、组织、执行功能、注意力方面的认知减退。此外,缺乏体育锻炼和吸烟会使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4倍。
3、诊断学研究
对痴呆证的诊断强调记忆丧失,但是临床上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很多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记忆缺陷,而是根据潜在的脑血管病变的类型、范围和部位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力下降,也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行为和心理问题以及运动或步态缺陷等。
因此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诊断需要专业的神经心理学测试以及血管病理学证据来证实。21世纪以来,关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标准和指南不断更新,不同国家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等病史采集纳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并提出了5分钟、30分钟、60分钟三种神经心理学测试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虽然在指南中提出了应用CT、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但是并未统一标准。目前血管性认知障碍并没有统一的诊断“金标准”,对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神经心理评测以及脑部影像,疾病相关的重要会议共识及指南仍有很大的不同,缺乏一致性。
二、患者应该如何预防疾病?了解疾病的防治进展,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
随着世卫组织相继发布应对痴呆症的应对计划、指南以及相关指导方针,全球达成了积极应对防治痴呆的共识。调查显示,痴呆症患病率的降低主要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下降有关,早期识别并进行干预血管性认知障碍意义重大。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干预治疗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以增加脑血流量为目的。
血管性痴呆患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为3-5年,而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是认知上不受损害到痴呆的过渡阶段,因此集中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这一人群的干预对防治血管性痴呆尤为重要。目前的药物研究主要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痴呆阶段。
目前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对症药物主要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抗氧化剂等。减肥、饮食调整、运动和戒烟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较单纯使用血管护理药物相比,这些生活方式的干预对延缓白质病变进展的效果更好,可以降低罹患痴呆的风险。
结语:类似大多数痴呆证,血管性认知障碍同样应考虑共病存在,并进行干预治疗。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护理者提供教育和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存在精神症状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予以环境和社会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无效后,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应平衡疗效和风险,如对躁动、激越症状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有出现代谢综合征和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