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名“中风”、“脑血管意外”、“脑中风”(以下简称中风),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是中国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大“杀手”,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75%~90%,出血性卒中占10%~25%。
中风前兆其有4大特点,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
四高特点让人引起注意的是:脑卒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一天内发病的高峰通常是临近中午的一段时间。
易中风人群今天,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给大家整理关于“中风”三个模块方面的问题,可对应参考起来
01关于“用药”
1、脑卒中患者什么时间吃药比较好?
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人体晚上的血压偏低,因此,降压药不宜在晚上服用,一般早晨起床空腹服用,但是有些长效降压药可以在睡前服用,用来预防凌晨高血压。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宜在餐后用温水送服,不可空腹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应在餐前用水送服。他汀类一般适宜在晚上睡前服用,因为人的胆固醇和诚高峰期在夜间,他汀主要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一般适宜晚上睡前服药。但是每种他汀服用时间又各有差别,比如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这两种他汀可在一日内任何一时间顿服,且服药时间不受进食影响;匹伐他汀在晚餐后30分钟左右服药;辛伐他汀在晚上服用,最好与食物一起服用以增加吸收;氟伐他汀缓释片可在一天中任意时间使用,饭前、饭后都可以,氟伐他汀胶囊在晚饭时或睡前15-30分钟服用。
2、银杏叶片能长期吃吗?
银杏叶具有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等作用,主要用于血流循环障碍,但是服用期间可能增加出血,所以服药期间需要注意有无出血事件发生。该药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晕厥、腹泻、消化不良、恶心、湿疹等症状,如出现这些副作用,请及时停药就诊。如果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可以根据个体情况继续服用,没有研究证明服药时长的限制。
3、脑梗后每天都要吃药吗?
脑梗死由多种病因导致,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所以发生脑梗后需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以防止脑梗死二次复发。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服药控制,一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控制血脂药物他汀类,所有发生过脑梗的病人这两种药物都需要长期服用(除非有用药禁忌症)。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合并糖尿病的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
4、脑梗药物一直要服用多久?症状好转可以停用吗?
脑梗之后当前可行的控制复发策略包括降压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抗血栓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据估计,对脑卒中的所有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治疗,相比不治疗,脑卒中复发风险会降低80%,所以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调脂药物他汀需要一直吃,不能随意停药,(除外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抗血小板药可有效预防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几乎所有此类患者均应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关于复发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阿司匹林(50——mg/d)、氯吡格雷(75mg/d)及阿司匹林-缓释型双喀达莫(一次_._25mg/mg,一日2次)都是可接受的选择。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减少高脂血症患者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对于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10年风险7.5%的个体,无论基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如何,都应采取高强度他汀类药物的循证治疗方案。保心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盐酸地芬尼多用于防治多种原因或疾病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如乘车、船、飞机时的晕动病。保心丸和盐酸地芬尼多不必长期服用,根据身体症状和疾病改善情况,遵医嘱服药即可。
5、营养神经药有用吗?
营养神经的药物非常多,例如︰ATP,辅酶A,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腺苷钴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等。此类药物对神经损伤有一定帮助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且神经一旦损伤,要想完全的修复比较困难,所以不能保证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之后就可以%的治愈。
传统意义上,用神经营养药是因为神经细胞膜存在着一些卵磷脂、与B族维生素非常相近的物质。因此认为神经营养药在治疗神经损伤方面具有明确作用,但在实际临床中,很多问题与想象不尽一致。神经营养药在治疗神经损伤方面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需探讨和做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才能得到非常肯定的答案。
所以对于神经损伤不全瘫的病人,不能单一的依靠神经营养药治疗。换句话说,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到神经营养药方面,因为这样会丧失其他有益治疗因素所起的作用,从而导致延误病情。
02关于“症状”
其实在中风发生前*金时期,患者是有可能出现一些身体症状的,大家可以在发作前严防死守,预防疾病“偷袭”。1、—侧肢体麻木,伴头晕,怎么办?
应注意观察其他伴发症状。有无肢体无力?有无言语不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脑血管病高危风险因素?
如果有,那么需要您及时就医,应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防治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去医院检查颅脑磁共振排查脑内血管病变比较放心,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2、房颤会引起中风吗?
有可能,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平常人会提高5倍。不规律的颤动会让心房内形成血栓,大的栓子脱落后进入大脑,可以导致中风发生。房颤导致的缺血性中风比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更加可怕,由于栓塞面积更大,合并疾病更多,且病发突然,使它呈现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因此,一旦得了房颤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尤其是已经因为房颤导致过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3、问年轻人也会中风吗?
会的,而且近年来年轻人的脑卒中发病率还呈增加的趋势。这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工作压力大及进食高热量饮食相关。
4、身边亲近的人突发中风该如何处理?
①立即拨打或急救电话,把患者大致情况说清楚:
(姓名、性别、年龄、发病病因、主要症状以及既往病史)
待急救电话的接听者告诉您可以挂电话时您再挂断,然后马上派人去等候急救车,同时保持您或其他现场联系人的电话畅通。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
②应使患者仰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引起呛咳,或者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未清醒,切忌盲目给患者喂水或饮料。
③解开患者领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去除。
④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哭喊或者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⑤不要舍近求远,脑卒中患者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不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⑥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止血剂,安宫牛*丸等,也包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防止加重病情。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03关于“预防”
1、定期输液能防中风吗?
不能。输液用的一般多是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或者西药的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机理是暂时性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改善脑灌注,只会起到短暂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一般作用时间是6到8小时,并不可能永久“疏通”血管,预防脑中风的作用。而这些药物输液进血管后,作用于血管,等于提前透支使用了“血管被扩张,血流被加速”这些能力,等真正脑梗死需要输液时,往往出现药物耐受,效果欠佳,错失了真正的抢救治疗药物。
2、多喝水可以预防脑卒中吗?
老年人由于器官都开始退化,因此往往感觉不到渴,这样会造成饮水不足,发生隐性缺水,造成血流缓慢或脑灌注不足从而增加卒中风险。所以建议每天少量、多次饮水,总量达到-毫升。
3、怎么预防中风?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同时还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在饮食方面要清淡有节制,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多吃水果蔬菜。还要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04关于“后遗症”
1、脑卒中后会痴呆吗?
是的,脑卒中是引起痴呆的病因之一。一些年龄较大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行为能力下降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血管性痴呆。有超过1/3的患者在脑卒中复发后发生痴呆。
2、为什么脑卒中后还会抑郁?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得了病以后,身体不舒适,才会发生抑郁。但是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主要是由神经损害造成神经递质、情感网络受损造成,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而不是心情不好。一些患者即使功能恢复越来越好,仍然不能走出情绪的低谷,甚至出现想不开、自杀倾向。
3、脑梗后肢体麻木怎么恢复?
如果是在急性期,需要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等的治疗,恢复情况会比较好;如果到了恢复期,除了要进行二级预防药物口服外,还要重点对导致脑梗塞的高危因素进行防治,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避免复发,同时可以做一些康复训练,比如说利用小区内健身器械做一些适当的锻炼。
05预防中风记住这8点
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我们尽量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时再去补救。脑卒中的防治就是要遵循“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8点————
①饮食要清淡,每天饮水要充足;
②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但不要超量运动;
③防止过度劳累,如加班熬夜、长途旅行、生活不规律等;
④避免用力过猛,特别是老年人不要过快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不宜过快过猛。避免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咨询医生帮忙调理排便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
⑤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⑥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降低要及时增添衣物。洗热水澡时间不宜过长;
⑦保持情绪稳定,保持乐观情绪;
⑧要谨遵医嘱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动脉硬化药物,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要口服降糖和降压药,降血糖和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早治疗,严格控制好“三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