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回收天麻废旧菌材的李大妈
天麻是贵州省的特色中药村,被列入“贵州三宝之一”。得益于天然的地理环境,贵州大方享有“中国天麻之乡”的美誉。当地的人工种植天麻多以林下仿野生种植为主。由于天麻是异养型药用植物,需要小菇属Mycena真菌帮助天麻种子萌发、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为天麻块茎的生长提供营养,但在种植天麻时不仅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作为菌材,且种过一茬天麻的土地需要休耕多年才能再种。
调研“天麻-冬荪”种植模式
一年前,刚毕业的张进强博士、王艳红博士、徐娇博士和袁青松博士入职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工作,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很是迷茫。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教授的引导下,他们加入到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项目团队中。
在调研天麻种植生产中,他们看到大量的天麻废旧菌材要么丢弃荒野,要么当柴烧掉。多地调研后,他们发现在天麻种植中,存在对木材的依赖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平衡利用问题。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这些年轻博士终于找到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他们决定首先解决能让这些被“废弃”的菌材得以重复利用的方法。
于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团队的张进强博士、王艳红博士、徐娇博士和袁青松博士组成调研小组到全国各大天麻产区调研,挖掘天麻种植的各种实践经验。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频繁往返于陕西宁强,贵州德江、大方,湖北宜昌,云南小草坝等地。遇到十分艰难的调研环境,几个年轻博士也带着干粮坚持走10几公里的山路到深山里去调查取样。尽管以前他们只是天天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工作的文弱书生,但这一次,他们态度异常坚决,“不论多远,我们都要去学习一下他们是如何解决天麻旧菌材问题的”,张博士说到。
云南小草坝采集废旧菌材样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贵州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将天麻废旧菌材晾晒一周后即可在天麻旧菌坑中直接种植冬荪。但该公司的技术人员苦于道不清其中的生物学机理,该种植模式的实践仅在本基地尝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员间紧密合作,从各地带回了余份天麻废旧菌材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发现,尽管种天麻的旧菌材中,大部分纤维素已被消耗,但还存在大量半纤维素可供冬荪菌生长,且在天麻旧菌材上,冬荪菌生长良好。按照天麻、冬荪对木材成分需求的差异,利用冬荪种植与天麻采收时间的衔接,在天麻采收后用其旧菌材种植冬荪,既实现了菌材和土地的充分利用,也可省去大量种植工序,有效解决旧菌材及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天麻生产基地调研
他们将研究结果告知了公司的技术人员,并积极与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和绿通天麻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天麻—冬荪”种植的扶贫示范基地。天麻种植户们在示范基地学习到,天麻采收后的空窝及旧菌材,晾晒一周后就可以直接用于冬荪种植,此后每年10月份可采收冬荪,可连续采收2年。“没想到这些被我们扔弃在山上的木材原来还是个‘宝贝’”,在示范基地学习到“天麻-冬荪”种植技术的李大妈说道。
“将废弃天麻旧菌材用于种植冬荪,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接种的冬荪菌还可以将菌材彻底消化,减轻蜜环菌对土壤微生态的威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张进强博士说到。目前,该模式已在大方县建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亩,同时还带动周边县市累计建成“公司+农户”合作基地亩,链接带动农户余户(其中贫国户余户),户均年增收余元。
天麻-冬荪种植模式不仅解决天麻旧菌材重复利用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天麻-冬荪”种植模式让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团队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张进强说:“只局限在冬荪这一品种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后续还将研究能否把天麻旧菌材运用到其他食药用真菌上,探索可能利用的生态互作方式,帮助产业解决问题。”
在中药材产业工作论坛中介绍“天麻+冬荪”种植模式
文章来源:多彩贵州网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烦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