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影像学基础对临床医生尤为重要,特别是神经科医生,如果涉及到影像技术的转化技术,必然是要有新的影像技术出现,这对我们临床诊疗有着重大意义。
近日,中国卒中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CSATISC)在北京召开会。医院的徐蔚海教授做了题为《血管影像技术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应用研究设计》的专题报告,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渐进性技术进步:彩超分辨率的提高。
阶段性技术进步: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脑成像的CT和MRI出现,将出血和梗死截然分开,进而开始溶栓或取栓治疗。
技术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有用,技术之间的竞争和市场调节。
影像技术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从90年代开始,已经有颈动脉斑块高分辨核磁,它可以清晰地看见纤维帽、脂质池等斑块成分。由于狭窄度是决定性因素,所以至今为止,劲动脉彩超仍然是主要手段;相比于彩超,高分辨核磁(HRMRI)的竞争力并不大,发展前景不是很乐观。
(1)颈动脉粥样硬化HRMRI的应用
<50%的症状性狭窄;与动脉夹层,血管炎的鉴别诊断。
(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HRMRI的应用
年建立方法学,逐步建立病因学诊断价值,成为活体研究的研究技术手段;年以后进入临床实践。
最早开始的HRMRI研究步骤:观察——描述——比较——分析
HRMRI方法学建立和描述性研究
病例对照性研究(无症状性和症状性MCA的比较研究)
前瞻队列研究
年李明利教授等人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名为《Atherosclerosisofmiddlecerebralartery:Evaluationwithhigh-resolutionMRimagingat3T》。本研究的临床应用有三个基本点:首先不同人阅片得出一份相同报告或者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点得出相同报告,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可靠。其次说明斑块及血管壁可视性。最后在传统影像上无狭窄的血管上观察到斑块,即非狭窄性斑块。
年发表的第二篇文章,名为《Invivohigh-resolutionMRimagineofsymptomaticandasymptomaticmiddlecerebralarteryatheroscleroticstenosis》将有卒中及无卒中的患者进行比较。
图A正常人血管;图B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图C无纤维帽的斑块(来源:讲者提供)
图A~E为症状性狭窄,可见梗死灶血管狭窄及斑块破裂(来源:讲者提供)
图A~D为无症状性狭窄,无偏心性管壁增厚或斑块破裂(来源:讲者提供)
重复颅外血管的研究结果与症状性狭窄有关的因素
大的管壁厚度
扩张性重塑
无新的假说或发现,真正的意义仍然在于方法学的建立。
继续观察发现斑块总是长在前下壁,这种普遍性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斑块分布是否与卒中存在相关性?
年在《Stroke》杂志上得出斑块分布理论:有症状性狭窄斑块位置在上,而无症状性狭窄斑块位置靠下。分析原因为大脑中动脉穿支由后上壁发出,斑块有趋利避害的特点,所以聚集在前下壁。
描述斑块分布
来源:讲者提供
比较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CA的管壁内出血
第一步:描述和定义,斑块T1高信号,定义为斑块内出血。
来源:讲者提供
第二步:比较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CA的管壁内出血。
最有前景的标记物——斑块内出血(如下图)
来源:讲者提供
此外,研究发现MCA管壁内出血发生率低,推测由于颅内动脉滋养血管少。
颅内滋养血管假说
从血管内部到血管周围,大脑中动脉周围的血管为新的侧枝循环种类——深部微小侧枝循环。
血管几何学: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
血管形状和斑块分布有关,血管弯曲处易出现斑块,并发表了一篇文献,如下图:
来源:讲者提供
从datadriven到design
应用HRMRI观察小血管,可以称为顶层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看上游血管和下游血管的关系,观察小血管病患者发现,脑白质病患者颅内血管更大,类似于壁薄扩张,并提出颅内动脉衰竭假说:脑白质病变类似心衰,血管壁薄。
来源:讲者提供
影像技术应用临床实践中鉴别诊断与作为生物学标记物动态监测
放疗性血管病(如下),环形强化的狭窄
放疗性血管病,环形强化的狭窄(来源:讲者提供)
判断烟雾病病因
来源:讲者提供
判断疗效
来源:讲者提供
策划陈文筱投稿
sakura_
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