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莓,你听着陌生吗?
树莓学名覆盆子,林区的老百姓把它称为“托吧”。一提起它,很多林区长大的孩子都会口舌生津,涌出一段记忆,那是儿时最美味的野果,但却藏在山间不好寻觅。
这段深入味蕾的记忆也根植在吴艳红心中,人到中年,从未忘却,从公司老总到树莓基地负责人,这样的身份转换,只为还原记忆中那甜美的味道。
吴艳红的树莓基地坐落在丛山峻林之间,从南岔区松青村出发,一路上,碧水蓝天、微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车子行驶在层峦叠翠的林地间,仿如置身绿色的海洋,不到20分钟,就进入一片开阔的平地,树莓小苗已经有40多公分高,嫩绿的新枝条,翠绿欲滴,格外抢眼。
余亩地的树莓,预计投资余万元,建立了专业的树莓合作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反响。是什么给了吴艳红这么大的信心放手投资?一见面她就给记者说了一个明确答案——商业价值。
“树莓浑身是宝,你越是了解它,就会越喜爱它。”吴艳红对于树莓的喜爱溢于言表,“它的植株可入药,果实更是营养丰富,其中含有的抗衰老物质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抗癌物质(鞣化酸)含量高于市面上现有的任何一种果类,有‘*金水果’的美誉。”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艳红在山东威海的一个采摘园里,又一次尝到这久违的味道,让她十分欣喜。
今年39岁的吴艳红,19岁离开家乡南岔松青村,在北京打拼20年,从一名促销导购员成长为建立自己公司的老板,在外漂泊的日子,她想念着家乡,也对儿时的野果念念不忘。
这次“邂逅”,坚定了吴艳红回家乡发展绿色农业的渴望和向往。
年春,吴艳红联系上了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农科院的帮助下,她在松青村父亲家的地里试种了1亩地的双季红树莓。
出乎意料,当年秋季一亩地的树莓就获得了亩产斤的好成绩。
吴艳红说:“双季树莓第一年亩产斤还不算最好,第二年和第三年亩产会达到0余斤。另外,树莓基地,种植过程无除草剂施用,全部人工除草,施有机菌肥,保证产出的果子颗颗味美、绿色、健康,效益也将十分可观。”
年10月吴艳红正式回乡发展树莓产业,经过大半年的筹办,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她建立了南岔区松青村果源果园树莓种植基地,成为了合作社的实际操刀人。
很多村民看到了吴艳红对树莓的科学经营理念,都十分赞赏,已经有11户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
目前,余亩树莓苗已经下地一个多月了,植株成活率达到了97%以上,吴艳红一边忙于照顾树莓小苗,一边为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工作预营销。
多年在无花果行业的摸爬滚打,已经让吴艳红对休闲(果类)食品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品牌营销(电商)等有了很深的了解,冷藏和干果的分类制作、利用成果加工饮品、利用树莓的植株制作保健食品等都将成为吴艳红未来努力的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吴艳红说,树莓的生长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家乡天蓝地绿水美,纯粹的无污染的原生态环境,一定会承载起我的梦想。
小小的红果,传递着记忆的味道,吴艳红想让更多人品尝到它,也想让基地结出林区人民致富的果实,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本报记者宋勐王兆红陆扬王哲
编辑:段嘉宇
审核:宋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