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老张平时生活习惯良好,作息规律,然而某天早晨起床,却突然出现言语不流利,张口结舌,一侧肢体活动无力、无法行走。医院就医,医院后病人语言和肢体活动却又恢复了正常,检查后没有发现肢体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抽搐以及意识障碍等,于是医生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那么,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呢?该病应该如何治疗?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外文简写为TIA),是脑动脉出现中度-重度狭窄,身体其他部位的循环血量突然增多,引起脑部循环血量相对减少,脑组织一过性供血不足、即脑缺血而引起脑细胞功能异常。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管炎、烟雾病、吸烟、饮酒都是短暂性脑缺血的高危因素。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与血管狭窄病变、血流量减少、血液成分粘稠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
短暂性脑缺血起病突然,一般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大脑的血液主要由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所以本病主要是动脉狭窄引起这两个系统的缺血性损伤,可表现为一只眼睛视力突然模糊或失明、一侧脸部或身体突然麻木,或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等。如遇此表现,应尽快完成脑血管成像(CTA、MRA)或/和脑灌注成像等相关检查,若证实脑血管严重狭窄,在发生脑血管持续缺血之前,应及时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常常会自行消失,切记不要因为本病发作后可自行缓解就不予重视。短暂性脑缺血会损害脑功能,反复发作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它再次发生,防止短暂性脑缺血进展为永久性缺血,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当然也不必精神过度紧张,及时就医,多数患者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
出现前述语言与肢体症状,首选头颅CT或MRI检查以发现或排除脑梗塞、脑出血。脑MRI能较早发现脑梗死灶及小梗塞病灶,对脑干及小脑病变脑MRI检查明显优于CT。进一步完善头颈联合血管成像CTA或MRA,以发现颈部动脉、或颅内动脉是否狭窄与闭塞。发现颈总或颈内动脉75%以上的狭窄,双侧椎动脉或优势一侧椎动脉狭窄75%以上,颅内动脉狭窄50%以上,则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以解除动脉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配合内支架置入治疗。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最低,其他部位是完全缺血才会引起组织坏死,而脑组织是低血流灌注就会导致缺血坏死。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下降到正常的30%时,脑组织就会因低灌注而出现缺血坏死。
短暂性脑缺血的介入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是脑梗塞的发作信号,属于脑梗塞发作的前兆,一定要倍加重视,及时进行颈脑血管的全面检查。若发现动脉狭窄,应尽快有效处理以解除狭窄,恢复血管的正常管径,恢复血流通畅性。治疗动脉狭窄的同时,还应该去除一切损伤血管的致病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抽烟等,以阻止上述因素对血管的进一步损害。
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进展至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如果及时诊断、早发现狭窄、及时治疗解除狭窄,则预后良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脑梗塞的发作。
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方法:第一种是小球囊扩张,就是像吹气球一样扩张球囊,把血管撑开以解除狭窄。第二种就是支架置入,采用球囊把动脉狭窄撑开只是暂时性的,可能出现动脉回缩、变窄,若放入血管内支架则可达到持续支撑血管的作用以解除狭窄,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可喜的是,我国治疗脑血管狭窄的内支架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无论临床应用,还是内支架的研发与转化,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具体到某个病人,适合采用单纯球囊扩张还是内支架置入治疗,需要临床大夫进行专业的评估,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来决定其手术方式。在介入治疗的同时,药物治疗也不可忽视,主要有抗血小板、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溶栓等治疗。
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若合并症状且经血管造影证实狭窄>75%,若不合并症状且狭窄>80%则需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国外开展约60余年,技术比较成熟且运用较多,而国内因技术推广及患者接受程度不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开展较多。以往多数学者认为,短暂性脑缺血的治疗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随着神经介入手术器械的进步,特别是脑保护伞的运用,以及操作技术的熟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最近十年应用更多,其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更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无需开刀,只需经皮(肤)穿刺即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风险低,患者术后康复快,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日常生活中,短暂性脑缺血的病人要注意生活规律、低盐低脂饮食、注意头面部保暖、按时服药、保持情绪稳定等多个方面;严格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饮酒、高血糖、高血脂等;避免剧烈活动、旋转动作等。血管内介入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按时规律用药。
(本文刊载于医药卫生报第四十二期)
好文推荐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