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菜走俏省外,贵州辣定价全国,贵州茶扬帆出海……近年来,贵州农特产品声名鹊起,产销两旺,贵州农业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农业增加值连续位居全国前列。
在先天不足的地缘劣势中突围,贵州实现了“赶”和“超”,关键在于打好了科技创新引领和农业技术服务这两张牌。
贵定云雾镇千亩菊花含苞待放张韦摄
年,贵州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六年间,持续组织和选派名农业专家奔赴基层,有效推动了农业科研转化,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
年至年,连续三年,贵州都将加强农技服务作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扎实推进,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导师”赴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新年伊始,新国发2号文件重磅出台,赋予贵州农业发展新机遇,同时也为贵州农业科技人才提出了“闯新路”的新使命。
技术创新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大方县,冬荪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村民开始自主栽培,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低迷,发展后劲不足,产业一度陷入十多年的沉寂。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的到来,才这个让老产业再次焕发出新生机。
朱国胜(左二)为村民讲解食用菌种植技术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朱国胜带领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与大方县相关企业合作,通过攻关成功建立起利用天麻废菌材栽培冬荪新技术、火麻林下栽培冬荪立体循环模式、冬荪代料发酵菌棒和菌床层架栽培新技术、冬荪代料发酵菌棒直接脱袋仿野生栽培技术、冬荪竹蛋集中出菇技术、筛选出3个冬荪优良菌株、建立产地初加工技术等,成功破除了制约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些技术已规模化推广应用,成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助推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在贵定县云雾镇,一朵小小的菊花竟撬动起千万级的产业。
年,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胡华林作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在全省开展菊花产业技术研究及推广。
“过去,因企业因留种繁育技术不规范,造成菊花种苗、品质、产量不佳。”胡华林说,实验室组织大量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从菊花的生长特性、栽培技术等角度,找到了菊花易感染病毒、染毒后植株长势逐年削弱、种质退化等症结所在。
胡华林与技术团队不仅在菊花品控上持续发力,还积极开展菊花提取物抗菌、抗炎、抗肿瘤方面的活性研究,为菊花产业在深加工奠定理论基础。
近年来,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加快科技转化,共享科技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等“天产惠民”创新理念。通过“天产惠民”科研范式的转型,搭建起企业、农民与科技人员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标准规范助力做强特色做优品牌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科研事业,为服务‘四新’‘四化’做出积极贡献。”让世界喝上贵州“干净茶”,这是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吴剑和团队共同奋斗的目标。
吴剑(左)在指导农户开展病虫草害防治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他们针对贵州茶园主要病虫草害防治生物药剂缺乏、病虫草害危害加剧以及茶叶品质安全等生产急需,构建“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茶园绿色防控理念和技术模式,有效促进茶叶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质量安全,为贵州万亩“干净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并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增收。
“川妹子”在贵州有着“火辣”事业。年研究生毕业后,罗燕怀揣对农业农村的热爱进入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工作,成为一名农艺师,长期致力于辣椒产业规划及技术推广。
工作以来,她参与制定了《遵义朝天椒栽培技术规程》《遵义朝天椒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以及《遵义朝天椒(干椒)》等标准化项目,为全市余万亩辣椒种植,提供了规范化、规模化的参考。年,罗燕参与将遵义市万亩遵义朝天椒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成功,成了目前认证面积最大的单一辣椒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周英正在做实验受访者提供
6年初,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周英毅然放弃获得美国“绿卡”机会,投身家乡贵州,发展中医药事业。
凭借多年研发经验,周英敏锐地捕捉到贵州药食两用资源的发展优势。率先在全省组建药食同源资源研究开发创新人才团队,完成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刺梨等贵州特色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功能因子、功效及安全性研究,攻克掩味护色、稳定性控制等产品研发及工程化关键技术……她用创新为贵州药食两用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周英围绕中药材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编撰《贵州中药材种植技术问》和《册亨县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快构建了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有力解决了中药材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有效助推贵州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培训让“二传手”遍地开花
田间地头对夏忠敏来说,就是最好的实践课堂。
不论严寒酷暑,贵州山乡总能看到一个和农民亲切交谈的身影。这是贵州省土壤肥料工作总站二级研究员夏忠敏3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她主持的5个贵州辣椒病虫害防控技术标准、科技成果、所发表的有关辣椒病虫害防治的科研论文,推动了适合贵州山地农业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夏忠敏在为农户答疑解惑 受访者提供
虽已临近退休,夏忠敏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为推广辣椒产业技术,她走遍全省40多个辣椒产业发展重点县及主要的乡镇,深入基层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辣椒。
新冠疫情发生后,她通过开办“空中课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技术传授给椒农。为让椒农看得懂、能学会,她组织编写了图文并茂的《辣椒主要生育期病虫害图谱》等实用技术手册,讲授辣椒育苗常见问题及辣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领,千方百计把农业技术留在田间、留给农民。
“高枝嫁接”是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潘学军潘破题赫章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秘诀,也填满了他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6年,因贵州大学与赫章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刚到校任教一年的潘学军作为农业专家被派往赫章,合作开展核桃技术攻关。这对于主攻葡萄研究的他,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中途转行一切从头学起、穿山越林寻找优质种源、多番尝试得出最佳嫁接方式……潘学军不负众望交出一份满意答卷,赫章核桃凭借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的特点,迅速获得果农和市场的一致认可。
十多年的坚守,换来了群众一声“潘核桃”的亲昵称呼。
截至年,潘学军和他的团队帮助贵州赫章、长顺等县市的基层科技特派员选定核桃创业项目和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17个,帮助余人实现创业。培养核桃方向科技特派员余人,培训科技人员及果农期1.9万余人次。他选育的4个“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和多项技术都无私奉送给地方政府和企业使用,成果推广20多个县。
“传技术、送服务、强支持。”潘学军说,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导师在贵州农业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产业技术的传播者、破解产业难题的解答者,又是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和派出单位的联络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登成
编辑韦依刘娟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