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现在国家重视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际上看重的就是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掉了手艺,我们的银饰就不值钱了。
我叫杨光宾,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控拜村人。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是个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有400多年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我们那里银匠高手多,制作出来的银饰造型精美,远近闻名。我家祖祖辈辈做银匠,我是第五代传人。我从小就是在银饰制作的火塘边和敲打声中长大,对银饰制作有着特殊的感觉,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银饰,在心里打了一遍又一遍。我6岁就给父亲打帮手,对苗族银饰的纹样、图案、造型等很早就烂熟于心,自13岁跟父亲学习银饰制作,14岁开始独立制作加工一些较为简单的整件银饰作品,15岁就带徒弟了,如今我已经在砧板上敲敲打打了半辈子。
苗族银饰历史悠久,是苗家至宝。在我们苗族有一句民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如果一个姑娘出嫁,没有一身像样的、苗家传统的穿戴,婚礼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苗银,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收藏品。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银匠首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利用压、錾刻、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型。一件银饰需要经过近30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最难把握的是錾刻与焊接。錾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焊接时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熔化掉,这样,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造型不稳定,容易被损坏。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掌握了一套十分娴熟的银饰制作技艺。多年来,我以打银为生,走遍了贵州雷山县的各个苗族村寨以及广西、湖南等地,只有农忙时才回家。每当我坐到砧板前面,我的眼里就只有银饰。别人跟我说什么都听不见,手里的银饰就是我的全部。
苗族银饰的造型虽然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每件作品在设计理念和细节的处理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变化。我通过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和不断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技艺,一方面从传统的银饰制作技巧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巧妙地将各种图案结合到一起,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技艺,对熔炼、锻制、拉丝、焊接、錾刻、编结、洗涤等30多道工序都能把握到位。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我成为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荣誉,能让我的作品卖得更好,但我觉得这更是一份责任。当了传承人,首先是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来学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更让我感到忧心的是,仿造的银饰旅游商品风行,很多银匠已经抛弃了苗族传统纹样而采用一些现代纹样。还有的人以锌白铜镀银作为“银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同时还采用模具冲床机械化批量生产,使苗族银饰失去了手工艺术的天然质朴之美,苗族真正的银饰工艺反而正在消亡。别人怎样做我管不了,我只坚持我的,成本再高、花的功夫再多,我也要坚持以纯银和真功夫打造。我不能让人们认为我们苗族银饰是假的!现在,国家重视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际上看重的就是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丢掉了手艺,我们的银饰就不值钱了。尽管我的力量有限,但我会把我所有的力量都奉献出来,继续把苗族银饰做下去。我已和佳能合作,把制作过程拍摄下来,留给后代。我还准备自己出钱做一套银饰教材,希望国家支持办一个传承人培训班。我相信,这门手艺传承了几千年,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断掉的。
原标题:保护好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原文链接:
稿源:中国经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