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脑卒中患者半数是中年人
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主题为“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研究显示,脑卒中在中国仍是位列第一的死亡病因,在中国所有脑卒中患者中,40岁~64岁的中年患者占近50%,40岁以下的脑卒中患者也屡见不鲜,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近日,医院医院门诊大厅开展健康科普义诊活动。在义诊现场,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团队为前来问诊的市民们答疑解惑,并就如何科学预防脑卒中提供建议。据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一旦发病,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以及经济负担高等特点,因此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医院神经科主任薛慧芳介绍,脑卒中可以使用“8+2”危险评分。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家住市北区的杨先生怎么也想不到,一向身体强壮的他会和脑梗死联系到一起。今年中秋节晚上6点左右,他正和家人们把酒言欢,突然手中的筷子掉落在桌面上,他觉得不对劲,想告知身边的妻子,却发现说话也不清晰了。妻子和儿子立即开车前往离家最近的医院,入院时杨先生右侧肢体已完全瘫痪,无法行走,意识也变得模糊。
医院卒中中心立即开通绿色通道,神经科溶栓医生问诊检查评估,20分钟内完善颅脑CT和相关化验。杨先生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之前没有高血压病的他血压高达/90mmHg。因为患者家属送医及时,杨先生仍处于脑梗溶栓治疗的“4.5小时时间窗内”,医生在给杨先生家人简要说明后,家属同意溶栓治疗并签字。给予药物控制血压后,并给予药物静脉溶栓。
杨先生从入院到溶栓,仅用了35分钟。静脉溶栓治疗约20分钟后,杨先生意识较前恢复,能清晰说出自己的名字,本来无法动弹的右侧肢体也能完成上抬、握手的动作,约40分钟后,杨先生瘫痪肢体已基本恢复正常。
专家介绍,卒中早期没有太多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大众可以用“”识别法识别是否中风。“‘’识别法,即‘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这三项中有任何一项符合,都应及时拨打送医,把握住‘黄金4.5小时’的抢救时间。”薛慧芳说。
薛慧芳还建议,30岁以上的人群应注意测量和监测血压。患有高血压的人群,要规律吃药,不要认为吃了降压药血压降下来就可以停药。降压药不能完全治愈高血压,只能减少高血压导致的风险,尤其是脑卒中、心梗等。
“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越早进行治疗,患者获益越多。如果患者能在短时间内医院或卒中中心单位,得到规范的治疗,可增加恢复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薛慧芳表示,眼下季节交替,正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季。“三高”患者、肥胖、喜欢抽烟喝酒等高危人群,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应随时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日常生活中,一旦身体出现与脑梗相关的症状,要高度警惕,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