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大脑血流停止,病人的意识会在6秒内丧失。大脑缺氧2分钟,会造成局部损伤;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脑细胞开始永久性地丧失;而如果大脑缺血性缺氧超过10分钟,大多数人已经无法恢复意识。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对其进行心外按压和自动体外除颤,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又称“*金4分钟”。
欧洲杯,疫情后的第一个洲际体育盛会。疫情前的一些欢乐,又回来了。
13号凌晨丹麦对战芬兰的比赛中,发生了揪心的一幕。丹麦29岁的中场大将埃里克森(ChristianEriksen)在上半场42分钟左右,突然晕厥倒地,失去知觉。
埃里克森的队友和医护人员进行了“教科书”式的急救,从队友呼叫到医护人员到达不超过30秒,1分50秒完成检查,开始心肺复苏。经过13分钟的救助,埃里克森苏醒过来,被担架抬出球场接受治疗。
“叫叫CABD”
第一个“叫”是评估的过程。要呼唤患者,确定他有没有意识,有没有呼吸。
埃里克森倒地后,队员发现不对劲,赶紧上前查看。队长克亚尔第一时间检查了队友的姿势,确保呼吸通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查看呼吸可以看触摸鼻息和脉搏,可以看胸廓起伏,也可以摸颈动脉,但是绝对不可以搬动患者。埃里克森是前仰倒地,他的队友没有马上把他搬动到仰卧位,这一点非常好。
第二个“叫”是求救。埃里克森的队友马上呼叫现场医护人员。日常生活的话,就马上打电话叫。
“C”指心脏按压。救护车无法像球场医护人员那么快到达,救护车到之前,需要给患者做胸外按压。
按压时,双膝跪地,手臂腰打直。这样才能用整个身体的力往下压。
按压的位置:两个乳头的连线中点。
按压手势:一手掌压在另一手背上,双手交叉互扣,垂直向下按压。
按压深度:5-6cm。
按压速度:-次/分钟。
“A”指打开呼吸道。压住患者额头抬高下巴,畅通呼吸道。
图片来源:MAYOCLINIC
“B”指给患者吹气。需要注意的是,吹气时一定要捏住他的鼻子,确保不漏气。每次吹气至少一秒钟,吹两次气,按压30次。
图片来源:MAYOCLINIC“D”指操作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它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消除心率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
公共场所配置AED覆盖面和数量都不足
中国心脏猝死的总人数每年达到55万,居全球之首,每天约有人死于心脏骤停,而60%以上猝死都发生在院外。最佳抢救时间的“*金4分钟”内,除颤每晚实施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4分钟的时间,只有原地抢救才有可能挽救生命。
院外心脏骤停(OHCA)被认为是全世界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公共场所发生的心脏停搏占所有心脏骤停比例约15%,发生率最高的是公共交通、商场和体育馆,这些场所成为配置AED的首选。
年Leonard教授就提出在公共场所应用AED的概念。
年,英国*府已制定在大型购物商场、机场、火车站、娱乐场所安置AED的*策,促进公共除颤技术在英国的推广实施。已有1万台AED出现在英国的商场、机场和车站等人流大的地方,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该仪器。
英国心脏基金会统计显示,目前至少有人因此而受益。
我国起步晚,截止去年年底,在内地3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仅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20座城市地铁站内配备了AED。
广州仅主城区每年发生猝死病例就有例。去年底,广州安装了59台AED,分布在50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这个数量相对于人流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90%的人不会使用AED
只有当普通市民都会使用AED,事发现场才能由“第一目击者”进行高效急救。告知公众哪些地方有AED,怎么使用AED,和配置AED同等重要。
然而国内商场或者地铁站默默安装了AED,知晓率并不高,会使用的人就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AED形同虚设。如何在显眼的位置高频率地播放AED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场所配置的除颤仪是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操作简单安全,有语音提示,非专业人员也可以使用。
第一步,打开机器的电源开关,所有操作都会配有语音提示,多数型号AED可选择中英双语。
第二步,打开盖子,取出电极片。让患者仰面平躺,按要求正确粘贴电极片。成人患者身上AED电极片的位置可以选择前侧位或者前后位。
前侧位:一片电极片放在右锁骨正下方,另一片在左乳头外侧,电极片的上缘位于腋下几厘米。如下图中白色贴片的两个位置。
第三步,AED在心律分析之前要求离开患者一段距离,仪器将提示“正在分析”病人的心率,确定是不是室颤状态。如果需要除颤,AED会提示自动充电(一般是5-15s),并提示充电完成,电击按钮会有闪烁。
第四步,点击电击按钮之前,先遣散周围人群,不可触碰患者。根据提示按闪烁中的红色按钮进行除颤,这样一次电击除颤就完成了。
这时才算完成一个“CABD”的过程。如此循环,直到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如果这个时候救护人员还没到,要把患者恢复到左侧卧位,这样可以防止意识尚未清醒的患者误吸。
虽然心脏骤停常发生在分秒之间,但其实有部分是有预兆的。超过50%的中年心脏猝死者,在猝死前4周内会出现预警症状。如果活动后出现胸闷,休息后缓解;频繁地出现心慌;常感觉到疲惫、乏力、胸闷等症状就要警惕了,这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如何预防
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少吃油腻,多吃蔬菜水果;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少熬夜;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和每天睡6-9小时的人相比,心梗风险增加20%;
保持心情:保持心情平稳和畅快也很重要,大喜大悲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慢性病: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定期体检;
携带急救药物:有冠心病病史的朋友,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警惕剧烈运动:大约有20%的心源性猝死是在运动时发生的。参加剧烈运动时,一旦出现心悸、胸闷,胸痛,要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