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不同类型的晕厥伴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晕厥可能是猝死的先兆。在心源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QTc间期延长、预激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
心源性晕厥多与体位无关,前驱症状较少,晕厥发作时可以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异常等。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心源性晕厥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可为筛查和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在第32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上,医院刘书旺教授介绍了晕厥的心电图分类和诊断。
01
心动过速
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和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02
心动过缓
包括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以及快-慢综合征等。
03
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引起晕厥。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包括:(1)QTc延长;(2)尖端扭转型室速;(3)T波电交替;(4)3个或以上导联T波倒置;(5)心动过缓。重要的诊断线索包括手动确认计算机计算的QT间期测量值,寻找异常T波,例如T波倒置、T波电交替。
04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心脏结构正常而对儿茶酚胺敏感的遗传性原发性心电疾病,临床上以交感活动(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的双向性、多形性室速,晕厥和猝死为特征。
05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引起晕厥,包括阵发性室上速或者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
06
Brugada综合征
心电图显示V1-V3导联“海湾形”的QRS波由右束支传导阻滞、下斜型的ST段和倒置的T波组成。ST段在T波直立的导联可表现为马鞍状等。细胞电生理机制是动作电位2相折返引起的触发活动,可能引起联律间期极端的室早,诱发折返激动,产生室颤。
07
早复极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包括:
不同形态和区域分布的ST段抬高,胸导联较肢导联更为常见;
明显的J波;
无左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振幅增高和时限缩短;
主波向上的QRS波群不对称,起始部缓慢粗钝、上升支坡度降低和类本位曲折时间短;
短期内较少出现动态波形改变。
08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脉痉挛、狭窄或严重闭塞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例如ST段墓碑样抬高、Lambda波(λ波)等。
Lambda波:
缺血急性期或超急性期,可见于冠脉痉挛;
高度提示电学不稳定,与钙通道功能异常有关;
亦可见于BrS及特发性室颤患者。
09
肥厚型心肌病
晕厥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之一。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包括左室高电压、复极异常(侧壁导联T波倒置)、QRS波群增宽、假性梗死(类心肌梗死心电图)和QRS波群升支粗钝类似δ波等。
1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反复发作右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原发性心肌病,多以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晕厥和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ARVC的心电图特点包括:
Epsilon波:是QRS波前后的低幅棘波或震荡波,位于QRS波-ST段起始部之间,在V1和V2导联最明显。Epsilon波是右室部分心肌细胞延迟除极所致,见于30%的AVRD患者,诊断ARVC的特异性强。
右胸前导联V1-V3的QRS波:QRS增宽≥ms,S波升支时限>55ms。
非特异性ST-T改变:V1-V3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有时合并右束支阻滞。
室早或室速:运动状态下容易诱发。
刘书旺教授指出,一过性的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记录对晕厥病因诊断有关键性的价值,但常需长程记录手段才可以获得。特定的心电图改变常对晕厥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